您现在的位置是:新闻动态网 > 心理
第二届三联人文城市季在成都正式启动 主题展览论坛等活动亮相
新闻动态网2025-04-04 21:45:35【心理】54人已围观
简介
2024年11月1日至12月10日,第二届三联人文城市季以“发明生活”为主题,在成都开展“城市的100个怎么办”主题展览、五场马拉松圆桌、当代剧场演出及一系列在地共创活动。多位城市规划专家、文化学者、艺术家汇聚成都,从不同角度分享对城
2024年11月1日至12月10日,第二届三联人文城市季以“发明生活”为主题,在成都开展“城市的100个怎么办”主题展览、五场马拉松圆桌、当代剧场演出及一系列在地共创活动。多位城市规划专家、文化学者、艺术家汇聚成都,从不同角度分享对城市人文价值的见解。我们与城市的互动:从体验到共创第二届三联人文城市季再次落地成都。城市不只是冰冷的钢筋水泥,更是一个能够包容思想、激发创意的场域,而成都正是这样一个地方。这里既有巴适的“慢生活”,可以让人们有空间驻足思考城市与生活的关系;也有足够的魅力和潜力,容纳热爱冒险的创客,驱动新的生活创造力。成都不仅为年轻人提供了实现梦想的舞台,也让他们看到了,生活的美好与可能,可以在这里被发掘和放大。回溯2021年,首届人文城市奖以“重建联结”为主题,将目光投向城市与人的关系,试图在时代的复杂性中找到答案——重构社区联系,重新发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2022年的首届人文城市季主题是“跨越边界”,我们将视角延展到公共领域的治理,试图探讨在多元化的社会中,如何更好地构建和管理公共空间。随后,2023年第二届人文城市奖又将焦点对准“流动的公共”,在数字时代,公共空间的形态与意义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些变化又如何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今年,以“发明生活”为题,第二届人文城市季,力图挖掘城市生活中的鲜活案例,提炼出那些让城市充满人文特质的细节与故事。生活,是一个动词;“巴适”,是一种哲学。11月22日,在成都麓湖山顶广场的ARCH SPACE,艺术家小珂与子涵带着他们对城市的好奇心与对成都的新感受,推出当代剧场全新作品《巴巴适适的生活》。这不是一次传统的演出,小珂和子涵联合本地素人及演员创作,以成都的日常为灵感,将戏剧与真实生活交错呈现。一个人生活中的问题,可能在另一个人生活中找到答案。在互动式的音乐与光影折射的视觉设计中,演员们的肢体表演、真实的个人故事陈述面向观众,也面向彼此,形成了“成都,是一扇可以不断推开的门,门后有无限种可能”的独特表达。李鸿谷致辞在第二届人文城市季启动仪式上,三联生活传媒总经理、《三联生活周刊》主编李鸿谷在致辞中也谈到成都在今天中国城中的“样本”意义。这座拥有2140万人口的超大城市,是中国除直辖市外唯一突破2000万人口的城市,也是年轻人集聚的热土,14~35岁的青年人口占比接近三分之一。他们不仅在骑行绿道、打卡太古里、漫步麓湖的过程中,热气腾腾地“发明生活”,还通过AI制造、新能源汽车等前沿产业的实践为世界注入新活力。“发明生活的背后,是创造世界的另一种可能。”成都作为创新之城、活力之都,正以包容的姿态和无限的可能性支持年轻人的梦想,这种精神也成为三联人文城市季在此落地生根的重要土壤。贾冬婷阐释光谱计划三联人文城市季总策划、三联人文城市&三联中读执行总编辑贾冬婷主持发布了《城市的100个怎么办》光谱词典。2024年,三联人文城市团队建立了一个以人在城市中的行为和需求为核心的人文城市评价体系,邀请50位共创人提炼出100个具有人文特质的词条,梳理出100个具体可感的案例,汇编成《城市的100个怎么办》光谱词典,从衣食住行,到养老、生态、教育等16个领域,为人文城市的构建提供了参考路径。贾冬婷分享了“光谱计划”的初衷——从生活中看似细小的难题出发,联结出城市系统改进的蓝图。人们可以在词典里找到城市生活的解决方案。“将个体的视角汇聚为群体的行动,可以让城市的每个角落都充满被重新设计的可能性。”《城市的100个怎么办》光谱词典也在微信小程序同步上线,每个人都可以登陆去分享自己的案例,留下每个人的观察,留下自己发现的专属词条,探讨如何让城市变得更加人性化、友好和活力,让这部词典的内容在所有城市居民的共创中,不断扩充,不断生长。社区与Z世代的新互动,焕活城市肌理第一场马拉松圆桌的主题是“游牧时代,为什么还需要社区”,Mapping工作坊创始人、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何志森首先发表演讲,从“社区是什么?”这一看似简单,实则很难找到现成答案的问题进入,围绕八个问题展开对社区的讨论。我们的城市是否需要社区?社区意味着什么?在何志森看来,社区是生活的集合点,是人类互动、情感支持与身份认同的纽带,也是连接差异化人群的场所,更应该是一个充满“被看见”和“互相照顾”社会价值的空间。第一场圆桌从左到右依次为贾冬婷、岳阳、何志森、池晓、褚云在接下来的圆桌对谈中,麓客社创中心执行理事长、CCC成都社群大会联合发起人褚云从社群运营角度出发,讨论社区与社群的区别,他相信,要尊重个体智慧和决策权让渡,以激发居民的自发参与和社区黏性。池晓则从教育角度探讨了青年与社区的关系,他表示,社区本身也是一所学校,可以为年轻人提供“可能性”的启发,让他们通过与真实人群和社会场景的接触,了解生活的多样性和世界的运转方式。“意外重庆”联合发起人,四川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教师岳阳以重庆黄桷坪街道为例,描述了当地码头工人、棒棒军和艺术学生如何在街头互动,通过时间累积和空间再造,形成了一种自发的社区艺术生态。第二场圆桌从左到右依次为李伟、茅明睿、董晨宇、池晓、随易在第二场圆桌“超越经验,被互联网塑造的Z世代”中,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董晨宇以“互联网观察家”的独特视角展开演讲。他指出,Z世代正在经历一种亲密关系的深刻重塑:从线下的“搭子文化”,到线上直播即时陪伴,再到与AI和数字人建立“关系”。这一代年轻人既是互联网的原住民,也是技术变革的直接体验者,他们在不断穿梭于线上与线下的生活方式中,重新认识人与人的联结,重新定义爱与陪伴的意义。进入对谈环节,北京城市象限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北京社区研究中心主任茅明睿提出,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改变了我们的城市形态,也在重塑空间的社会功能。他特别关注如何通过技术手段增强城市的包容性和可达性,为城市注入更丰富的人文温度。《日常的深处》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王小伟则从日常哲学的角度切入,分析了数字技术如何渗透进日常生活,改变人们互动的方式,甚至形成新的文化共识。跳海酒馆联合创始人随易分享了在“跳海”中青年社群的故事。他解释道,“跳海”并不仅仅是一个线下酒馆,而是一个连接年轻人兴趣、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综合平台。在这里,人们可以体验在名为趣味的水体中,一种游动式的自发线下活动,而线下的真实互动又为线上关系注入新的能量。尽管Z世代的生活已然深度数字化,但真实的线下互动依旧不可或缺。互联网和数字技术打开了更多的连接可能性,但它们并非情感的最终形态;从线上走向线下,从虚拟转向真实,依然是年轻人追寻陪伴和理解的重要路径。人、街道、城市,如何才能更长寿?11月23日下午人文城市季马拉松圆桌的下半场开启。第三、四、五场圆桌,从人到街道再到城市,从微观到宏观,对谈嘉宾们持续展开差异性的交叉探讨,带来各层面、角度的城市的解决方案,以及关于何为更好生活的启发。第三场圆桌的主题是“城市里的每一个人:‘不抛弃,不放弃’”,成都过载喜剧的单口喜剧演员、外卖骑手蔡师傅展开了演讲,分享了他在成都的14年经历。他戏谑地讲述自己创业失败的辛酸,靠送外卖、讲脱口秀逐步找回生活的平衡,并在过程中重新发现了这座城市的温情与自我价值。第三场圆桌从左到右依次为苗炜、李迪华、蔡师傅(蔡卓毅)、孙莉、王求安这场演讲既是他个人的奋斗史,也是一封写给普通人的信。蔡师傅以骑手和脱口秀演员的双重身份,带出许多令人会心一笑的生活瞬间。他的风趣讲述,实际上在提醒那些感到迷茫的人:生活或许会让你像个笑话,但笑话也能让你看到新的可能性。他邀请每一个曾经失意的人,以笑声重新定义自己的故事。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副院长李迪华从城市规划的角度,举例外卖员、老人、行人和驾驶员的不同需求。A4馆美术馆馆长、iSTART儿童艺术节发起人孙莉从艺术工作的角度,分享了如何为社区提供更为丰富的精神滋养。北京安哲建筑创始人,乡村建设实践者王求安则从建筑和居住需求的角度,提出倡导:每个人都可以发挥所长,共同创造一个更好的生活空间。第四场圆桌从左到右依次为曾焱、btr、陈菱怡、邓东伟、刘岱宗接连着个人生活,接下来的圆桌谈论到和每个人息息相关的、发生着我们所有生活场景的街道。“如何给一条街道‘充电’?”陈菱怡作为“不花钱过周末”项目、走地鸡团队的发起人,进行了主题演讲。陈菱怡分享了由她所发起的“走地鸡”团队的发现:街头角落、公园长椅、咖啡露台,这些无需消费的公共空间,孕育着简单而珍贵的快乐。街道不只是通行之地,更是人们在日常中探索自由、连接情感的重要场所。作家、译者btr也是一位资深的城市观察者,他对走地鸡团队的新型生活方式很感兴趣,认为城市观察家需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入的同理心,同时打开感官,感受城市的味道和喧闹。吾恣室内合唱团团长、音乐总监邓东伟分享了有趣的排练经历。通过合唱这样的公共艺术形式,“吾恣”让不同职业的人们来体验音乐带来的丰富感受,也让他们和成都本地的叔叔嬢嬢产生了更紧密、更有趣的互动。交通与发展政策研究所(美国)东亚区首席代表刘岱宗从“以人为本”的观念出发,分享了他在对公共空间进行系统规划设计时的心得:我们可以从人的感官出发,更新社交场所、提升街道活力。上一场圆桌的对谈嘉宾李迪华特别补充,城市和道路要变成“街道”,不是靠规划,而是从居民的需求出发,“居民是城市的主人”。第五场圆桌从左到右依次为俞力莎、庄明昱、林峥、李虎、李伦从人到街道,再到城市,我们生活的城市,怎样才能更长寿?马拉松圆桌的第五场,中山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公园北京》作者林峥带来演讲。她从《让我们荡起双桨》中的北京北海公园切入,将“公园”视为百年来城市发展的一个切面,讲述了城市公园从精英场域到共享空间的身份演变。对公园的想象也是对城市的想象。随着时代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日常的可贵,主动地发掘对公园的想象、参与着对公园休闲方式的创造。互联网时代,普通人的线上分享与“二创”赋予了公园新的文化活力;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诸如“城中村”和“九龙城寨”等充满混搭可能性的城市空间中。城市发展从宏大规划的“自上而下”到多元共建的“自下而上”,正经历一场生动的转型。以往强调效率与分区的建设模式,虽构筑了现代化的骨架,却难以捕捉城市肌理中的温度与独特性。而今,这种单向设计正被开放式、多主体的共创机制所取代。以“五条人”为代表的草根美学、大众参与,在今天可以触及“自上”规划的缺位之处,这是一种自发的活力。嘉宾是植南门市部联合创始人庄明昱、OPEN建筑事务所创始合伙人李虎和腾讯视频副总编辑李伦。庄明昱强调了唤起人与自然亲属状态的重要性,提倡通过观察和书写自然来建立与自然的亲密关系,推广“植物世民”理念,促进城市共栖状态。李虎老师在设计文化地标型建筑时,注重平衡建筑的功能性与文化象征性,采用创新设计理念和技术,以增强建筑的文化影响力和社会价值。李伦老师则探讨了人与城市关系的变化,认为物质空间向精神空间的转变是关键,预示着人与城关系的新方向。“去感受和创造真实的生活”11月1日,第二届三联人文城市季展览“城市的100个怎么办”在成都A4美术馆隆重开幕,通过构建一个虚拟城市,用艺术装置和互动展品来呈现100个与城市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从难寻的早餐店、变迁的菜市场,到公共厕所的卫生问题,100个问题覆盖了衣食住行、生态环保等多个领域,每一个细节都反映了城市居民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对现实问题的关切。“我们需要重返真实的‘生活世界’,去感受、创造,而非仅仅攫取和占有。”展览出品人、三联人文城市和三联中读执行总编辑贾冬婷女士在开幕致辞中强调,她呼吁观众不仅旁观,也亲身参与到这场重新发明城市的对话中来。展览的一大亮点是问题广场的互动装置。观众可以通过按下按钮获取扭蛋,写下自己对城市问题的看法或解决方案,并将这些想法投入喷泉装置,象征着每个人对城市改变的贡献。策展人王懿泉表示,“只要我们一经发问,解答就不太远了。”“城市的100个怎么办”展览将持续至12月10日。11月22日-12月15日,“城市的100个怎么办”也开启了地铁分展场,在成都地铁8号线东郊记忆站,举办一场别具匠心的快闪展览——“让城市多一平米”。围绕“1㎡”的概念,展览邀请市民在繁忙的通勤途中驻足1分钟,发现城市生活的无限可能。展览用精心设计的互动装置呈现“怎么办”与“答案”的双向提问,让人们通过墙面上的问题或柱子上的答案重新审视城市的运作与个人的生活轨迹。这一设计巧妙地引导市民将观察融入日常,赋予地铁站公共空间新的文化意义。第二届三联人文城市季通过“城市的100个怎么办”展览,不仅展示了城市生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也提供了一个平台,让公众能够积极参与到城市发展的讨论中,为我们共同塑造更美好的城市未来提供了可能。一起去串门吧三联人文城市季以“城市:想想办法吧”为主题,与成都深度共创,联动了包括A4美术馆、东郊记忆·地铁站、跳海Park、野梨树书店、院子创意文化园、白夜·花神诗空间、一苇书坊、小酒馆、一介·巷子里、野狗商店、此地CyPARK在内的11家在地机构和品牌,共同发起了一场名为“串门计划”的互动活动,为“怎么办”给出更多有情、有趣、有爱的回答。活动邀请成都的居民走出家门,去探索城市的每一个角落,记录与三联人文城市季相关的海报、周边或活动现场,可兑换礼物。在这场城市探索的旅程中,跳海Park(东郊记忆店)成为了一个亮点。11月18日-11月30日,快闪摄影展“生活发明家”,在这里展示出了由Lyn、TEAM II、安隅、北京超无聊、立竿建影、陆离、绿岛潜水艇、扫雪送花H、小左等9人所拍摄的50余张关于城市野生智慧的照片,让人感受到解决问题的独特力量。当代剧场演出“巴巴适适的生活”11月24日晚,一场故事开放麦活动“想想办法吧”,同样有趣地呈现在这里。这场活动汇聚了成都的普通人和他们不普通的“办法”。也骑外卖车也讲段子的蔡师傅,用一场又一场脱口秀,讲述了灵活就业的智慧与无奈;不会喝酒却夜夜守夜的酒馆负责人雨柔,用她的观察带观众探访了成都夜晚的另一面;公益图书馆志愿者Vivi,用实际行动为流动儿童架起了知识的桥梁;还有为800万地铁乘客服务的黄子为,用他的成长故事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变迁。此外,维修团队“强记女工”的创办人加加大,分享了一群女师傅如何用手艺改变社会的刻板印象;职业街溜子胡鹏的导赏日记,则带观众沉浸在老成都的巷弄时光;而脱口秀演员王小利,从街头小店到人生百态,为大家带来了充满荒诞与烟火气的趣味故事。每一位分享者的故事都平凡而真挚,背后隐藏着他们对生活的理解和对问题的独特解答。活动中,观众们也不时提出自己一个个生活中的小困惑,或分享尝试解决问题的经历,帮我们打开新视角。跳海与三联人文城市季的这场合作,为成都增添了一场富有“办法”精神的夜晚。正如活动结束时的那句话:“办法不是终点,而是一个起点”。本届三联人文城市季还与首席内容合作平台抖音艺术合作,联动三位艺术博主,进一步扩大了这场城市探索的边界。艺术家@夏昕特别定制的编织装置《艺起来坐坐》在活动主会场麓镇山顶广场展出,同时发起工作坊“编织多一种生活”,邀请公众一起体验编织的乐趣。抖音博主艺术有毒带领公众深度参观了光谱计划展览《城市的100个怎么办》。博主肥猫天使 与“一介·巷子里”共同呈现展览《冬日向春》,以治愈的笔触为这个冬日带来温暖。第二届三联人文城市季为带着“发明生活”的主题,完成了一次从思考到实践、从故事到行动的全面呈现。从马拉松圆桌上的思想交锋,到艺术、社区与生活的深度共创,再到遍布城市的串门互动,每一场活动都注入了成都的城市温度和人文想象力。这不仅是一场关于“怎么办”的探索,更是一场关于“如何更好生活”的集体发声。未来,三联人文城市将继续以更加开放的姿态,与更多城市、更多人群共同发明生活,创造可能。三联人文城市季活动一览“城市的100个怎么办”三联人文城市季展览展期:11月1日-12月10日地点:成都A4美术馆3F展厅出品人:贾冬婷策展人:王懿泉参展艺术家:陈秋林、冯立、岳阳、何志森、贺勋、胡向前共创人:陈晓阳、董晨宇、董灏、岳阳、郭倩、何哲、何志森、加加大、蒋安丽、李彬彬、李斌、李迪华、廉毅锐、梁骥、梁优、刘岱宗、刘平浩、刘巍、刘阳、刘悦来、卢柏克、马泷、茅明睿、梅林、秦红岭、任仁、孙哲、唐欢、汪剑超、王放、王杰、王明颖、王伟力、王懿泉、王卓尔、吴端、吴佳音、吴起、武洲、徐皓、严飞、杨艳梅、岳毅桦、张佳晶、张淼、钟淑如、周航、周红玫、朱晔、庄家炽地铁分展场:让城市“多一平米”——去地铁,找答案展期:11月22日-12月15日地点:地铁-东郊记忆站光谱词典发布&马拉松圆桌词典发布:11月22日14:00-14:40地点:成都·麓山ARCH SPACE当代剧场 :巴巴适适的生活导演:小珂x子涵编舞:小珂视觉设计:子涵现场音乐:王果舞台监督:邱波灯光设计:薛赟豪演员:灵敏、王果、晓曦、张昀、志豪、莹姐、家珍致辞嘉宾:李鸿谷、贾冬婷马拉松圆桌01:游牧时代,为什么还需要社区?嘉宾:何志森、褚云、池晓、岳阳、贾冬婷马拉松圆桌02:超越经验,被互联网塑造的Z世代嘉宾:董晨宇、茅明睿、王小伟、随易、李伟马拉松圆桌03:城市里的每一个人:“不抛弃,不放弃”嘉宾:蔡师傅(蔡卓毅)、李迪华、孙莉、王求安、苗炜马拉松圆桌04:如何给一条街道“充电”?嘉宾:陈菱怡、btr、邓东伟、刘岱宗、曾焱马拉松圆桌05:城市怎么更“长寿”?嘉宾:林峥、李虎、李伦、庄明昱、俞力莎“城市:想想办法吧”成都在地共创活动朋友们的串门计划时间:11月15日-11月30日串门地点:A4美术馆、东郊记忆-地铁站、跳海Park(东郊记忆店)、野梨树书店(玉林店)、院子创意文化园、白夜·花神诗空间、一苇书坊、小酒馆芳沁空间、一介·巷子里、野狗商店、此地CyPARK串门方式:邀请居民们去到线下串门空间中拍下三联人文城市季相关海报/周边/活动现场,兑换礼物快闪摄影展:生活发明家展期:11月18日-11月30日地点:跳海Park(东郊记忆店)创作者:Lyn、TEAM II、安隅、北京超无聊、立竿建影、陆离、绿岛潜水艇、扫雪送花H、小左故事开放麦:想想办法吧时间:11月24日20:00地点:跳海Park(东郊记忆店)内容:vivi、蔡师傅、黄子为、胡鹏、加加大、王小利、杨钰茜、雨柔,将分享他们的创意灵感与解决方案三联人文城市与抖音艺术共创活动毛线Workshop:编织多一种生活时间:11月21号14:00-16:00地点:成都·麓镇山顶广场A4美术馆4F会员客厅嘉宾:艺术家夏昕(毛线)内容:艺术家@夏昕特别定制编织装置《艺起来坐坐》呈现于活动主会场麓镇山顶广场小型展览:冬日向春时间:11月22日-12月18日地点:一介·巷子里艺术家:@肥猫天使三联人文城市×抖音艺术看展团时间:11月24号14:00-15:00地点:麓镇山顶广场A4美术馆3F导展嘉宾:抖音艺术博主@艺术中毒关于三联人文城市:三联人文城市是三联生活传媒旗下的城市整合传播品牌。我们以一年一度的三联人文城市奖、人文城市季、人文风土季为主线,创立了“小城之春”“你好陌生人”“光谱计划”等IP。在中国城市从空间转向人文的节点上,通过展览、圆桌、演出、工作坊、报道、出版等线上线下多种形式,关注城市生活,激发公众参与,重塑城市人文价值。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很赞哦!(11)
上一篇: “别瞎买,买五块的!”东北导游怕游客花钱极限拉扯,也太实在了
下一篇: 二